八月的合川,夜色渐染,区人民广场上草药清香袅袅。正值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合川区“三江岐黄”中医药文化宣传月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此拉开帷幕。“逛夜市还能锻炼身体,安逸得很!”刚练完八段锦的张大妈笑着说道。这一幕,正是合川推动中医药“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清晨的公交车载视频温馨提示:“立秋宜食莲藕、银耳”;小区电梯里,养生小贴士每日更新;广场大屏上,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短视频引来市民驻足……合川区通过“千屏联动”将中医药知识融入百姓日常。
千年岐黄智慧,已悄然渗入城市脉络。社区里的“中医养生文化长廊”成为休闲好去处,机关单位兴起太极拳、八段锦锻炼之风,高校夜市邂逅“小郎中”,“药食同源”理念改善家庭餐桌。该区依托中医药文化“五进”行动和“馆您健康”志愿服务,构建起多维度、广覆盖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目前,全区居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6.2%。
合川区构建起“区—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让优质中医服务全域覆盖。城区层面,区中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共建医联体,设立重庆市首个“马应龙肛肠诊疗中心”和“谢杰伟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合川大力实施“优才、薪火、青苗、春雨”培养计划,现有全国基层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10人,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5个。
镇街层面,全区30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10余种中医诊疗设备,中医药深度融入公卫服务。村医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全覆盖,36家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稳步推进,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村卫生室达320家,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53.87%,真正实现“镇镇有中医、村村可服务”。
官渡镇兴胜村,连片佛手青翠欲滴。“以前种庄稼收入有限,改种药材后,收入涨了一截!”种植户王大爷喜悦地说。合川区聚力发展枇杷叶、艾草等13种道地药材,中药材年产量达1.87万吨,种植产业初具规模。
为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合川引入社会资本5500万元,规划建设“阳生中药材田园综合体”,将3万亩种植基地与精深加工、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打造“种植—加工—研发—康旅”全产业链,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千元,中药材成了致富“金叶子”。
近三年,区级财政持续投入,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新产品研发和绿色工厂建设,现已汇聚希尔安、健能等4家亿元级中医药企业,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2个。
“线上开方,代煎配送,方便得很!”合阳城街道居民李先生对智慧中药房连连称赞。该服务依托科技赋能,实现“线上问诊、处方流转、代煎配送”一站式服务,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订单量稳步增长。
在清平镇,镇卫生院与企业联合推出“五味玄桔汤”,村民陈阿姨体验后直呼“嗓子舒服多了,还是咱们地道药材做的!”除此之外,合川还推动药膳与火锅“跨界”融合,研发健康锅底和养生配菜——红汤中融入当归、黄芪,辣而不燥;菌汤中添入枸杞、红枣,鲜甜温补。鸡内金消食饼干、小米山药糕、健脾棒棒糖等特色产品也广受欢迎。
从“千屏联动”到“云端药房”,从名医工作室到村头中医阁,从道地种植到产业融合,合川正以“活态传承”之笔,绘就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图景,让岐黄风韵润泽三江。
(责任编辑: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