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卫生健康移动版

重庆卫生健康 > 一线传真 >

生死68天!重庆医护联手从“妊娠血癌”手中抢回母女

2025年7月25日,30岁的小玲(化名)在家人的陪伴下,缓缓走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大门。此时,距离她和腹中胎儿陷入“妊娠血癌”的生死危机已过去68天。在这场跨越两个多月的生命保卫战中,重医附二院产科联合12个科室的医护人员携手作战,最终将这对母女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孕晚期突发危情
多项指标亮红灯
时间回溯到5月19日,怀孕36+3周的小玲正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已悄然逼近。
1周前,小玲因牙痛在酉阳县人民医院反复就诊,后转诊至黔江中心医院。但持续3天的高热和寒颤让她的病情急转直下,被紧急送往重医附二院。检查报告显示,她的血涂片里出现了幼稚白细胞和红细胞,这意味着可能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进一步检查的结果更令人揪心:白细胞超标4倍多;血小板不足常人三分之一;降钙素原81.6883ng/ml,远超0.5ng/ml的感染预警值,提示存在严重感染。更危险的是,她的凝血功能严重紊乱,纤维蛋白原仅1.32g/L,而孕妇正常需求需大于4g/L;胎心监护显示胎儿宫内存在严重缺氧,母女俩的生命都岌岌可危。
面对这一连串凶险状况,重医附二院产科立刻启动危重孕产妇救治应急预案,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
 
多学科联手
紧急剖宫产保母婴
“孕妇和胎儿都不能等,必须马上手术终止妊娠,同时为白血病治疗争取时间。”妇产科主任董晓静当机立断。但手术风险极高:凝血异常可能引发大出血,脓毒血症与白血病会加剧感染风险,全麻对母婴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关键时刻,医院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病人送达医院时已是晚上7点,但15分钟内,血液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内科、感染病科、输血科的专家全部赶到产科办公室进行紧急会诊。血液内科初步判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可能性极大”,并提醒需补足凝血因子;麻醉科制定了“全麻+精准循环管理”方案;输血科紧急启动大量用血预案,备足了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救命血”……
一切准备就绪后,小玲被推进了手术室。董晓静主任主刀进行子宫下段急诊剖宫产术,随着一声微弱却有力的啼哭,早产宝宝平安降生,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暂时松了口气。由于小玲凝血异常、子宫收缩欠佳,医生同步实施了宫颈提拉缝合、子宫动脉结扎等多重止血术式;麻醉科精准调控生命体征,输血科边手术边输注血制品。最终,术中出血控制在500ml,较预期显著减少。
 
ICU里的艰难攻坚
击退多重危机
术后,带着气管插管的小玲被转入重症医学科,等待她的是更严峻的考验。检查结果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这一类型白血病发病急、出血风险高,而妊娠状态令病情更为复杂。术后的小玲出现了无尿的情况,被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医生立即为其进行血液透析,同步开展维A酸诱导化疗,并持续输注血制品以维持凝血功能。
然而,危机并未就此结束。术后31小时,小玲的腹腔引流管持续引出血性液体约1000ml,全腹增强CT显示脾脏血肿。考虑到她凝血功能异常,加上血液透析使用了抗凝剂,可能出现了自发性脾脏出血和子宫切口渗血。医生紧急联系介入中心,在DSA引导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止住了血。
术后12天,小玲翻身时突然左侧腹部剧痛,CT显示她的脾脏周围出现巨大血肿,还伴有脾梗死和感染,这是白血病导致的凝血异常引发的非创伤性脾破裂。此时医生们陷入两难:不手术,巨大的梗死脾脏会导致严重感染,而她在化疗期间抵抗力极低,可能因感染死亡;若手术,风险及难度均极大。同时,她的胸部CT显示肺部严重感染,可能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
这一次,全院及全市的血液科、普外科专家再次会诊,调整治疗方案后,决定进行急诊开腹探查+全脾切除术。手术由肝胆外科刘作金教授主刀,术中发现巨大的坏死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医生们小心分离后精准切除了脾脏,并用纱条填塞进一步止血。术后,小玲的切口愈合不良,在术后32天又进行了腹壁切口二次缝合术。
在重症医学科的36天里,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血液内科调整化疗方案,重症医学科团队24小时监测她的生命体征和内环境,感染科及药学部根据病原学结果优化抗生素,肾内科指导透析参数,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正是这样的无缝协作,让小玲一次次闯过感染、出血、多器官衰竭的生死关。
6月24日,小玲的病情稳定下来,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江南血液内科,开始白血病的系统治疗与康复。经过一个月的系统治疗与康复,小玲的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感染得到控制,各器官功能逐步恢复。
据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妊娠的发生率不足百万分之一,妊娠晚期发生更是极其罕见,死亡率极高。重医附二院的这场成功救治,展现了医院作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责任与担当,也印证了多学科协作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