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夏季高温多雨和暑期人员流动等影响,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升高。面临蚊媒传染病输入和本土传播扩散风险加剧的形势,沙坪坝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部门协同、联动发力,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深入开展防蚊灭蚊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环境治理、科学消杀、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科普宣传等一系列举措,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传播,构筑起坚实的群防群控屏障。
以“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洁家园”为重点,沙坪坝区启动了蚊媒防制“百日攻坚行动”。镇街、单位、部门齐动员,镇街周密组织村居每周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老旧居民区、绿化带、闲置空地、废旧轮胎堆放场所等区域,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物业、红岩志愿者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开展家庭卫生大扫除,重点排查并彻底清除房前屋后及阳台楼顶的种花种菜容器、暴露垃圾、各类小型积水容器等,清除室内外无用积水;城管、住建、文旅、教育、商务、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同步督导公园、工地、景区、学校、市场、医院等单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环境整治和积水清除工作。8月1日以来, 累计清除垃圾堆积物117.6吨,动态清除蚊媒孳生地4098处。
家庭防护以推广纱窗纱门、蚊帐、电蚊拍等物理防蚊为主,必要时选用正规蚊香、驱蚊液等化学防蚊为辅。公共区域消杀由区爱卫办提前统一采购灭蚊药物120公斤发放至各镇街;区疾控中心按需储备灭成蚊杀虫剂、灭蚊幼剂以及蚊媒监测物资、个人防护用品等,技术人员每月对消杀器械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应急物资随时可用;各镇街自筹经费,聘请有资质的PCO公司对辖区公共外环境开展病媒生物专业化防制。8月1日以来,PCO公司投入专业人员51名,开展蚊媒孳生地巡查,根据区疾控中心发布的蚊媒密度监测结果和预警等级,有针对性开展化学药物消杀,共计使用灭蚊药剂670公斤。
完善“卫健-气象-疾控”三方联动预警机制,加大对夏秋季蚊媒密度变化的关注,实行“常规+应急”蚊媒密度指数报告制度。从8月1日起,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法监测频次由每月2次调整为每日1次,监测范围由固定的4个镇街调整为随机的4-5个镇街且每轮实现全区22个镇街全覆盖,高效利用“疫智防控”等数字化平台,监测结果每日上报。布雷图指数超阈值的镇街立即函告提醒,同时区爱卫办牵头,以“暗访+明查”的形式对相关镇街开展现场调研,发现的问题立即交办并限期整改到位。截至8月18日,市疾控中心公布3期伊蚊监测数据,沙坪坝区布雷图指数明显下降,风险等级从中风险降低为低风险。
为规范科学防制,切实提升基层诊疗和报告能力,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就部门、镇街、医疗机构等开展全区性专业培训5次。医共体、疾控联合体、爱卫成员单位协同发力,组成三支队伍开展专项督导6次,覆盖全区所有镇街、所有区属医疗机构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严格落实院内感染控制措施,辖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备好防蚊隔离救治床位50张,备齐快速检测试剂、药品等。建立疫情处置快速响应群,确保卫健、公安、爱卫等职能部门与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属地镇街及村社区等之间高效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
区爱卫办发布《关于全民参与蚊媒传染病防控的倡议书》,充分利用“健康沙区”“沙坪坝发布”微信公众号、“沙磁荟”APP、《沙坪坝报》等区级媒体平台,发布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科普知识、健康提醒和工作提醒60余条,阅读量约11.3万人次。依托红岩家医工作站等宣传阵地和健康科普讲师团、健康网格员以及健康小区“社区干部+家医+志愿者”三支队伍等资源,通过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254场次,线下科普覆盖人群约3万余人次。
下一步,沙坪坝区将继续强化重点场所管控,深化科学蚊媒治理,强化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机制,提升监测处置能力,精准科普宣传,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扎实做好防蚊灭蚊等爱国卫生各项工作,全力守护群众健康安全与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