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卫生健康移动版

重庆卫生健康 > 行业动态 >

重庆首批卓越公卫医师班开班 探索“医防管” 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9 月 11 日,重庆市2025 级疾控机构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暨首批卓越公卫医师班正式开班。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市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进入“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新阶段,成为探索“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
图片
 
政策引领:
锚定公卫人才培养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内容。此前,教育部、国家疾控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发展多学科背景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化学生疫情形势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这一要求与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高度一致,为医教协同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指明方向。
为落实相关要求,2025年4月,重庆市疾控局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出台《重庆市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推动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市级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范围,成功组建首批卓越公卫医师班并完成10名学员选拔。
 
模式创新:
三大举措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如何确保培养质量?记者从开班仪式上了解到,重庆此次创新推出“课程融合、双导联动、全流程质控”三大核心举措,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首批卓越公卫医师班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涵盖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形成“理论—疾控—临床”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实践与临床操作,着重培养学员临床诊疗思维、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及项目管理、沟通协调技能。其中,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在重庆医科大学开展教学,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疾控、临床培训基地实施。
为每位学员配备1名校内学术导师与1名校外行业导师。校内学术导师由重庆医科大学资深教授担任,负责理论教学、科研思维培养、学业规划指导及学术能力提升;校外行业导师从疾控机构择优选拔,重点传授实践技能、分享现场工作经验、引导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导师组沟通协调机制,双导师协作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定期反馈信息,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支持。
学校、培训基地、临床基地协同配合,明确学员培训“全流程”管理内容,强化入科、日常学习、出科及结业等环节考核,与疾控机构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同质化管理。严格依照培训细则标准,建立“日常督导+阶段评估+结业审核”三级管控机制,全方位保障培训质量。
 
实践导向:
让学员“在实战中成长”
通过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学员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积累岗位实践经验,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成长周期,为公共卫生事业快速输送可用之才。
整合重庆医科大学学术理论优势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应用实践资源,搭建系统化学习平台,实现理论输入到实践操作及临床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疫情处置案例复盘、应急演练、流行病学调查实训,让学员接触真实公共卫生工作场景;联动三甲医院公共卫生科、感染科开设临床实践课程,提供健康管理、慢病干预、传染病诊疗等实操机会;联合高校科研团队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开展科研项目,提升人才科研创新与转化能力。
依托课程体系,学员不仅精通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控、卫生政策等核心专业知识,还能在数据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形成突出能力,逐步成长为应对复杂公共卫生挑战的复合型人才。该培养模式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实现人才供给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注入高素质人才力量。
重庆市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医教协同,聚焦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机制壁垒,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拓展“医防管”融合深度与广度,构建适应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更多“懂临床、懂预防、懂社会治理”的“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贡献重庆力量。
(责任编辑: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