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级转诊网”兜住特殊儿童免疫底线
2025-06-27 09:06 来源:未知
“不用再为孩子能不能打疫苗发愁,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评估和接种服务!”近日,万州区阳阳(化名)的家长在孩子顺利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激动地分享。这得益于重庆市创新构建的“2+4+N”预防接种三级转诊体系,有效解决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难题。
所谓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指正处于或曾处于某种生理或病理状态,可能增加罹患疫苗可预防疾病风险或疾病严重程度的儿童群体。
“孩子出生就查出来心脏有个小缺口,每次打疫苗都像闯关。”居民王女士回忆道。过去社区门诊医护人员常以“情况特殊”为由不敢为其孩子接种。
数据显示,此前重庆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登记的基础疾病儿童接种率均低于一般儿童。与此同时,重庆市疾控中心通过对基层接种人员能力进行专项调研后发现:基层接种人员对常见病的评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仅23.8%的人员能正确判断黄疸儿童是否适合接种,对甲状腺功能低下、卵圆孔未闭等常见病的预检能力也普遍不足。
更关键的是,这些儿童本就比普通孩子更易受传染病威胁,错过接种窗口期风险陡增。
“能不能打?啥时候打?打了有没有事?”这三个问题曾像巨石压在万千家长心头。
为填补服务短板,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重庆市疾控局支持下,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团队精准发力:优化既往服务体系,在引导三甲医院率先开设评估接种一体化门诊的基础上,创新构建预防接种服务分级转诊体系,并开发服务转诊体系的评估转诊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接种风险判定难题,提升接种服务的可及性与安全性。这就是如今高效运转的“2+4+N”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三级转诊体系。
这张“精密大网”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2家市级医院为“大脑”,涪陵区、九龙坡区、万州区、黔江区4家区域妇幼保健院为“中转站”,N个基层接种点为“神经末梢”,形成“基层初筛—区县评估—市级会诊”的分级转诊模式。
在“大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种门诊,多学科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服务。自2023年2月开诊以来,已累计咨询2000余人次,600多名中风险儿童成功接种疫苗。作为“中转站”的区域医疗机构则像“家门口的专家站”,无诱因出现两次抽搐后“头颅MR显示低密度灶”的阳阳正是在万州区妇幼保健院门诊经医生详细查看病史后,当天顺利接种了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回访时,家长欣慰地表示:“打针了,没发热,孩子很有精神。”
重庆市疾控中心依托“重庆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新增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基本信息”和“预防接种转诊”模块,信息实现跨区域共享与全程追溯。通过扫描评估单二维码,接种单位可随时查询孩子在上级门诊的评估结果,上级门诊也能实时调阅健康档案,避免了重复检查。
“以前总担心孩子有基础病,打疫苗不安全,现在有专家评估,我们家长放心多了!”涪陵区当当(化名)的家长感慨道。当当因患有“SCN2A基因突变-癫痫伴发育迟缓”,此前接种疫苗困难重重,如今在涪陵区妇幼保健院门诊,不仅得到专业评估和建议,更省去了奔波之苦。
据了解,为保障接种的规范性,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2月就印发《重庆市接种单位规范设置指导意见(2023年版)》,对特需接种单位环境、人员资质、信息化管理等提出硬性要求。目前全市已有1.4万名持证上岗的接种医务人员,每2年需参加专业考核,为体系运转提供坚实人力支撑,给家长吃下了“定心丸”。
从曾经的“不敢接、无处接”到如今的“就近接、放心接”,重庆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用一张三级转诊网,牢牢兜住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健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