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法手术”到重获新生,五旬罕见肿瘤患者重获新生
2025-11-07 09:56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来的时候我哥哥可以说是生命垂危,现在恢复得很好,我们心里真的非常感动!”日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康复出院的施先生和家属难掩激动,连连向赵高峰教授团队表示感谢,并送来一面饱含深情的锦旗。
罕见肿瘤连接3条异常动脉,术中大出血1万毫升,患者全身血液换了2遍……很难想象,几个月前,施先生还因罕见肿瘤“无法手术”陷入生命危机。如今,他在重医附一院多学科团队的合力救治下,成功闯过生死关,重获新生。
50多岁的施先生来自重庆市江津区。10多年前,他发现左侧胸腔长出越8cm大小的纵隔肿瘤。纵隔位于两肺之间的心脏区域。该区域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因此纵隔肿瘤手术难度一般较大。
施先生此前在家乡医院和重庆某三甲医院先后进行两次手术,因肿瘤血供极其丰富,术中大出血的风险极高,两家医院的医生将其胸腔打开后又关上,无人敢做这类手术。
家人四处打听后,带着施先生找到了重医附一院胸外科主任赵高峰教授。“这个纵隔肿瘤非常罕见,我从医20多年也是第一次见这种特殊血供的巨大肿瘤。”赵高峰教授仔细查看报告后,也陷入短暂的沉默。
患者的肿瘤犹如一个“血管球”,大大小小的滋养血管超过20支。更为异常的是,乳内动脉、胃左动脉、肋间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等动脉血管都在给肿瘤供血,而且每条动脉血管直径都是普通人的2-3倍粗。由此可见,术中大出血的风险有多大。
“接下这个病人吧,他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得搏一把,救救他。”面对患者的恳求,赵高峰教授团队经过约1周的评估商讨后,决定为施先生做手术。
面对这一极端复杂的病例,医院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来自胸外科、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输血科、麻醉科、特需ICU等领域的专家多次深入细致讨论,制定出一个周全缜密的“作战计划”。
为降低术中大出血风险,手术前一天,血管外科医生为施先生做血管介入栓塞术,封堵3条为肿瘤供血的动脉。
手术开始,胃肠外科团队首先成功完成左膈下动脉、胃左动脉来源的阻断。随后,胸外科赵高峰教授及房渝副主任医师团队上手术台,当他们沿着施先生前2次手术的切口打开胸壁时,出血汹涌、鲜血汩汩,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放弃从原切口进入,开口向下移!”经验丰富的赵高峰教授迅速作出调整。开胸成功,20多厘米的巨大肿瘤终于“露面”,更大的挑战来了——瘤体表面血管粗大、迂曲,肿瘤与前方及左侧与胸壁粘连致密,操作空间逼仄。尽管术前封堵了动脉,但多条细小血管出血严重。
“我低下头之前看了一眼钟表,再抬头,已经是6个小时以后了!”赵高峰教授说,手术一直从下午2点,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虽然术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止血措施,总出血量仍然高达1万毫升左右,相当于施先生全身的血液换了2遍,巨大肿瘤终于被完整彻底切除。
“你以命相托,我全力以赴!”赵高峰教授说,感谢施先生对团队所有医护人员的信任,每一台成功的手术,都是医患双向奔赴的结果。今年以来,该团队已完成多例复杂纵隔肿瘤的切除手术,为胸外科医生提供了诸多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