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点健康|一支体温计,一条田埂路,开州乡村医生的暖心坚守
2025-09-15 10:31 来源:开州区麻柳乡卫生院
在开州区麻柳乡的田野村陌间,有一群“白衣行者”常年穿梭。他们手握体温计、血压仪,身背随访包,行走在田埂乡路上,用最朴实的医疗工具,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底线。他们,是麻柳乡卫生院的基层医生,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健康守门人”。
 
听诊器里的“心跳共振”:
急民所急的使命担当
图片
深夜的电话铃声就是集结号,崎岖的山路就是生命通道。对于开州区麻柳乡卫生院的医生来说,急救急诊不分昼夜,出诊不论远近。当急促的电话响起,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大雨滂沱,党员医生总是第一时间响应,或救护车或摩托车或徒步奔向患者家中。这种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场景,在开州区乡村田野并非罕见。捂热的听诊器贴在乡亲胸膛的刹那,听到的不仅是生命体征,更是医者与群众血脉相连的“心跳共振”。这份共振,驱动着他们风雨无阻,将医疗服务送到最需要的角落。
 
随访包里的“初心保鲜”:
筑牢基层的健康防线
图片
一个磨损的随访包,是他们的移动诊室。他们的“战场”在农家院落、在田间地头。为新生儿接种疫苗,看到母亲舒展的眉头;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精心管理,看着档案里逐渐平稳的数值曲线;在村卫生室或宣传栏前,耐心细致地为留守老人讲解健康知识……这些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缩影。疫苗冷藏箱不仅是保存药剂的设备,更是他们守护初心的“保鲜柜”。
2024年寒冬,麻柳乡农庄村一位独居老人张大爷不慎摔伤头部,情况危急。卫生院值班人员迅速启动急救程序,面对救护车无法直达的困境,麻柳乡卫生院党员向可友医生毫不犹豫,抱起担架,打着头灯,率先跳下车。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患者家中。迅速为张大爷处理伤口、稳定病情,通过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盏寒夜中跳跃的头灯,照亮了生命通道,更映照出基层医者的无畏担当和拳拳仁心。
 
白大褂上的“信任坐标”:
清风廉韵的无声誓言
图片
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是麻柳乡卫生院医生最珍视的财富,也让廉洁行医成为融入血脉的自觉。在药占比考核和各种潜在的利益诱惑面前,他们始终坚守职业底线和党性原则。婉拒老乡硬塞的一篮土鸡蛋,收获的是比物质更珍贵的信任。2025年4月,住院的李婆婆在彭医生的细心治疗下,风湿性关节炎好转出院后,执意将攒了几个月的土鸡蛋送到诊室感谢彭医生。彭医生再三推辞无果后,悄悄按市场价将钱塞进老人的药袋;公示栏里一张张体现合理诊疗的“0元处方”,是廉洁行医最直接的证明,王奶奶的孙子因为轻度着凉来就诊,医生小谢诊断后开具处方:“处理:多喝温开水、休息、可用生姜红糖水,金额:0元”。他们严格遵守《重庆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确保每一份检查、每一张处方都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验。白大褂上佩戴的党徽,不仅是身份的标识,更是守护廉洁、挺直脊梁的象征。这份清澈的廉韵,成为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扎根基层的沃土。
 
田埂上的“青春根系”:
扎根乡土的光亮未来
在开州,越来越多的青年党员医者选择将根深扎乡土,让青春在守护乡亲健康的征程上绽放光华。以麻柳乡卫生院为例,全院35岁以下青年医者占比达52%,其中党员占比超33%,近三年新入职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更是有着多名“零零后”的身影。他们俯下身子,用亲切的方言为留守老人解释疾病知识,消除疑虑;他们巧用科技,通过手机视频进行“云端问诊”,拉近服务距离;他们耐心教学,以幽默有趣的方式在健康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学习……这些朴实的画面,正是青春最美的模样。青年公卫医师,依托麻柳乡卫生院平台,为全乡65岁以上老人和慢病患者建立了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他们定期分析数据,精准筛查高风险人群,提前干预,这些扎根田埂的青年身影,正将守护健康的使命融入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
一支体温计,量的是体温,更是惠民政策的温度;
一条田埂路,走的是出诊路,更是医者仁心的传承。
开州麻柳乡卫生院的医生们,用听诊器倾听民声,用随访包传递关爱,用白大褂守护信任。他们在田埂上书写着“人民医者”的时代注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