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点健康 | 十年随访暖童心:“长效守护”助尿毒症患儿重启人生
2025-09-09 08:40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
重庆的街巷里,阳光从层层叠叠的树叶中透过,落在老街的青石板路面上变成一个个晃悠悠的圆形光点。顺着山势蜿蜒的梯坎,高低错落的老房依坡而建——这处满是8D魔幻气息的街巷,正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科护士长陈学兰、副护士长黎小芹和随访团队常走的家访路。他们熟门熟路地走进晓铭(化名)家。门开时,25岁的小伙子笑着招呼他们赶快进屋,谁能想到,十年前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还在病床上因尿毒症反复经历心脏骤停,连坐起身都要拼尽全力。“要是没有你们年复一年的关心,哪有我现在的日子。”晓铭的话,道出一群尿毒症患儿的共同心声:在对抗尿毒症的漫长战役里,肾脏科医护团队的“随访”从不是诊疗结束后的“附加项”,而是一场跨越岁月的温柔守护,陪伴他们从童年走到成年,从病痛拼出新生。
对于慢性肾脏病5期(尿毒症)的孩子来说,人生似乎早早被按下了“暂停键”。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需要频繁往返医院,穿刺的疼痛、来回的奔波,让正值学龄的孩子们很难跟上正常生活节奏;而肾移植虽为终极目标,却需漫长等待肾源。“儿童的治疗不能只看‘当下’,更要顾着‘未来’。”肾脏科阳海平主任医师的话,点出科室2014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开展儿童居家腹膜透析(以下简称:腹透)的初衷。相比血透,腹透能让孩子白天上学、晚上在家治疗,既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又能保护残余肾功能,对心血管影响也更小,“尤其是体重低于20公斤的低龄孩子,腹透可能是他们等到肾源前唯一的‘保命选择’”。
但居家腹透的“便利”背后,藏着严格的安全门槛。“腹透需要无菌操作,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黎小芹副主任护师解释道。最初开展这项工作时,科室就定下规矩:家长必须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拿到“腹膜透析合格证”才能带孩子回家治疗。而随访,正是守住这份安全的关键。
科室在学科带头人李秋教授的牵头下,王墨教授和阳海平教授正式建立“腹膜透析随访机制及慢病延续性管理照护计划”,构建起覆盖“住院—门诊—居家”三大环节的一体化闭环管理模式。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帮孩子完成腹透管的植入和家长的培训;出院后,门诊复查+家访+校访+电话和微信24小时在线,从家庭环境评估、家长操作考核、营养与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入手,为患儿搭起“全方位安全网”。
陈学兰主任护师表示:“随访的意义,就是让孩子不因治疗错过成长。”
在科室的随访档案里,晓铭的故事写满了“顽强”。2015年,15岁的他被确诊尿毒症,血肌酐值高达1200μmol/L(正常值<133μmol/L),单亲母亲带着他靠低保生活,连透析费用都成难题。科室不仅帮他申请了慈善基金,还根据他的情况,从血透转为腹透。“当时孩子每周三次血透,经常在治疗中心脏骤停,我们又心疼又着急。”黎小芹回忆,转腹透后,随访团队成了家常客:一年两次家访,帮母亲检查操作流程;校访时和老师协调学业,让孩子能跟上课程。
2017年,好消息传来:晓铭匹配到了合适的肾源。手术成功后,随访并未停止。直到2025年,肾脏科医护团队仍会定期联系晓铭,如今他的肌酐稳定在100μmol/L左右,已找到工作,能自食其力,完成了融入社会的顺利转变。“每次家访,晓铭妈妈都要拉着我们说半天,说孩子现在能自己做饭、上班,比什么都强。”黎小芹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另一个让科室全员骄傲的孩子浩浩(化名),则书写了“疾病与学业并行”的奋进故事。2015年小学毕业,浩浩被确诊尿毒症,此后5年一直坚持居家腹透。“孩子的家长特别配合,每次随访都提前准备好记录,还会主动和我们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黎小芹回忆,2020年,浩浩迎来生命的拐点,成功匹配到肾源完成肾移植手术。术后,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与居家康复计划继续发力,通过门诊复诊与心理疏导,帮助他迅速康复并重返校园,身体机能稳步回升。最终,腹膜透析一体化管理模式从“治疗”延展到“长期管理”,真正实现慢病的延续性照护奇迹——2024年高考,年仅20岁的浩浩以675分的惊人成绩被北京某985大学录取。
这些“重生的故事”成为肾病患儿微信群里的“正能量素材”。有个家庭因经济原因反复犹豫是否做肾移植,在看到他们的经历后,主动联系科室申请慈善基金,最终也成功移植。“我们常说‘裙带效应’,一个孩子的成功,能给更多家庭打气。”黎小芹深有感触地说道。
从2014年到2025年,11年间,科室累计为60余名尿毒症患儿开展居家腹膜透析,其中40余人成功接受肾移植,最长随访时间达6年。这支由12名腹膜透析专科护士,20名腹膜透析医生,4名肾脏专科营养师、2名肾脏专科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用脚步丈量着重庆乃至周边地区的城乡角落,从主城区到偏僻农村,从学校教室到患儿卧室,把医疗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最骄傲的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回归正常生活。”阳海平说。
如今,科室的随访工作正朝着“更智慧、更精细”的方向迈进。依托“互联网+儿童慢病管理平台”,未来将搭建信息化随访系统:家长可在线记录透析数据,系统会自动提醒用药和复诊时间;医护人员通过远程视频,就能查看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水肿,省去偏远地区家庭往返医院的麻烦。“比如秀山、城口等区县还有四川广安、大竹的患儿,每次复查都要长途跋涉,以后视频随访就能解决路程问题。”黎小芹介绍,平台还会建立随访数据库,通过分析数据优化治疗方案,比如哪些季节容易发生腹膜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营养需求有何差异。
同时,科室还计划推行“风险分层随访”:对病情复杂、透析初期的高风险患儿,每周增加一次电话或视频随访;对病情稳定的低风险患儿,则重点关注生长发育和心理状态。多学科团队也将进一步扩容,加入社工和志愿者,为经济困难家庭链接慈善基金,帮家长缓解心理压力。
阳光透过科室的窗户,落在墙上的照片上:有晓铭工作时的背影,有北航学子穿着校服的笑容,还有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的身影。“随访不是终点,而是陪伴的起点。”黎小芹说,科室想做的,就是让每个尿毒症患儿都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长大、追逐梦想,“只要他们需要,我们就会一直随访下去,陪他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