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球:最特别的礼物
2024-03-12 09:41 来源:市宣教中心编辑部
2022年8月19日,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医生刘振球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纪念日”。
这一天,是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总医院援外的第526天,是继续留任的第9天,也恰好是“中国医师节”。
这一天,他收到了来自9岁双胞胎儿子隔空发来的“节日礼物”——为爸爸精心创作的绘画。
两幅来自家乡的童画,让在巴新遇到无数挑战的刘振球湿了眼眶——画里,有中国国旗,有“中国疫苗”字样,有想象中爸爸和援外队员的身影,有“爸爸,我们爱您”的留言。
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慨,推开窗户,树林的翠绿和蔚蓝的天空向无边延伸——他的思绪也随之飞向那片生育养育他的土地······
 
走出小山村
1982年农历九月初九。
湖南衡阳的一个小村庄。
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小男孩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当时,我才出生没几天,就因为脐炎高热抽搐,”“村里的医疗条件非常糟糕,如果不是父母不顾路程艰辛,将我送到当地县医院抢救,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在县医院里,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成为了刘振球的救命恩人。从那时起,他暗暗立下了想要做一名儿科医生的理想。
但是,真正让他坚定选择医学作为人生方向的,是高中时期,他的母亲因急性胃出血做了切除大部分胃的手术。
为了尽孝,十六岁的刘振球在不放弃自学高中知识的同时,辍学回家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在他和父亲细心的照料下,母亲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时,学校老师在家访中,也开始努力为他争取复学机会。
“有一段时间蛮绝望,但我常常想起初中时代语文老师教我背诵的《孟子》(告子下)第十五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十六岁的雨季里,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为他捐款,最终让他顺利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看到那么多对他充满希冀的同学老师,刘振球克服了生活学习压力,于2002年如愿考上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并在2009年毕业后,经过严格的考试面试,顺利进入重医儿童医院工作至今。
 
走进儿童医院
“才到医院时,我的工作岗位安排在医院新生儿科。”刘振球介绍,“根据医院的培养安排,每个新进医生都必须轮转学习;此后两年,我一直在不同科室轮转,最后才又回到新生儿科。”
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来自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刘振球也一样。
2010年,当得知新生儿科打算培养他承担120急救转院的工作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科室负责人的要求。这份为期一年的工作让他经历了入职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120急救转院,承担的大部分是转运新生儿和重症儿童的工作。这些病患里,有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极危重新生儿,有需要气管插管尽早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支持的超早产儿,有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的疑难患儿——对他们来说,医生的临床水平及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转诊安全和治疗结果。
“回想起来,虽然那段时间过得非常艰辛,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极强的负荷,但我常常想到,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能轻言放弃。”
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而要让医生不断学习深造不断提升为患者服务的能力,更不容易。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三甲医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有着完善的规划。正是在这时,刘振球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余加林教授。
“我非常佩服恩师,他认真严谨的诊疗态度和极其精湛的诊疗技术常常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叫‘经师易寻,人师难遇’。”
在新生儿科工作期间,刘振球得到了来自余加林教授和师母贾慧群无微不至的关心。师父师母琴瑟相合、相敬如宾的相处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婚姻生活,让他学会了如何做一名丈夫和父亲。
“我始终记得,恩师在我才到新生儿科工作时为我制定的职业规划。是他告诉我,在儿童医院这所顶级的三甲儿童教学医院里,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从临床、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并驾齐驱全面发展。”
在恩师的指导下,刘振球学会了如何在临床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从事儿科医学教育的十余年间,他先后取得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Mini-CEX大赛医院一等奖1次,Mini-CEX大赛全国一等奖1次的优异成绩。截至2023年3月,刘振球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其所参与的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1年3月,经过四个多月的培训,刘振球正式踏上了前往巴新莫尔兹比港总医院、与第10批医疗队交接轮换的旅程。这是他第一次以援外医疗队队员的身份离开祖国。那时,他还不到38岁,是一对双胞胎儿子的父亲。
作为第11批援外医疗队的副队长,刚到莫尔兹比港总医院,刘振球就面临着新冠防治工作的严峻考验。
“2021年6月,在中国驻巴新大使馆的安排下,医疗队正式启动了‘春苗行动’。我们的队员分别奔赴巴新16个省区及城市,深入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为当地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员工开展疫苗注射任务。在连续2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中,完成近2万人次疫苗接种。”
随着疫情汹涌而至,医疗队除进行“春苗行动”外,还直接加入了抗击疫情、救治感染病患的前线。为更好帮助巴新抗疫,刘振球带领医疗二组队员在莫港总医院、卡维恩总医院等当地医院建立中国疫苗接种点,培训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建立高效疫苗接种流程。
由于疫情的侵袭,大量的华人同胞也遭受感染。当为回国人员隔离专门设立的“健康驿站”成立后,刘振球作为隔离防控组长前往实地进行考察,承担防控督导、驿站消毒隔离指导、日常防疫巡视等工作。看到同胞们嘴角浮出亲切的笑意、兴奋地踏上回家的归途时,他才放下心中的石头。
“援外的这两年,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地位才能提升。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只有付出自己来成就她,她才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刘振球如此感慨。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2022年2月,刘振球副队长向我提出留任申请时的诚挚话语,”第11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队长、重医附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国柱表示,“他对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中国的援外事业,为了巴新人民的福祉,他会克服各种困难,继续留任,保证胜利完成援外任务”。
第12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队长、重大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刚表示:“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也是援巴新中国医疗队第一名新生儿专业医生,刘振球在开展大量新生儿新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巴新能够生根落地的新技术并广泛推广,扩大了中国医疗队、中国医生的影响力。作为第12批医疗队队长,我想对刘振球和默默支持他的家人表达崇高敬意,感谢他们对中国援外事业做出的付出和牺牲,同时也为拥有这么优秀的队友表示骄傲。”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23年8月。距离第12批援巴新医疗队结束任务、启程归国的时间越来越近。
两年半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尽管在这里的生活永远不会有家里舒适,刘振球还是对这片天清海蓝的土地产生了眷念之情。
就像他在为双胞胎儿子制作的9岁生日礼物——一份5分43秒短视频里说的那样,正是来到了巴新,他才真正切身感受到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自豪。这也是所有巴新援外医疗队员的共同感受。
当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兰易顺利完成当地首例巨大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毛翔运用针灸成功治愈当地第一例亚急性格林巴利综合患者、重大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医生陈刚与莫尔兹比港医师一起成功实施当地第一次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当刘振球第一次将用自己组装的呼吸机救活的婴儿Taylor抱在怀里、第一次收到来自Taylor母亲的感谢信请求为孩子取一个中国名字的那一刻——他们代表的不再仅仅是自己,而是无数和他们一样用责任和坚守、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代表祖国做出无私奉献的中国医生群体。
这,才是献给祖国最特别的礼物。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