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小儿抽动症的诊疗之路
2025-04-25 16:06 来源:荣昌区中医院
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师,经常遇到一些家长询问,我的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一天到晚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是不是多动症?需不需要治疗?也有家长带着确诊的患儿来诊疗,说看了很多医院都没有治好。面对这一复杂而棘手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寻求中医的帮助,希望通过传统医学的智慧,为孩子找到一条温和而有效的治疗之路。
小儿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它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不自主的、无规律的面部或躯体任意部位的抽动,如眨眼、噘嘴、点头、踢腿等;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不自主的发声、骂人等。部分患儿还可能会伴有心理行为障碍,如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认为与遗传、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尤其是多巴胺功能)、个人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的器质性损伤、性激素和兴奋神经递质有关。
 

中医对小儿抽动症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抽动症被归属于“肝风内动”、“惊风”、“慢惊风”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则易生风动火,引发抽动;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则水湿内生,痰浊阻滞经络,亦能导致抽动;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虚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同样可出现抽动症状。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心理调适等。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药诊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患儿的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

1.肝阳上亢型:患儿多表现为抽动频繁,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治疗宜平肝熄风,清热泻火,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火扰心型:患儿抽动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宁,喉中痰鸣,舌红苔腻。治疗宜清热化痰,开窍熄风,可选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3.脾虚肝旺型:患儿抽动症状较轻,但易疲劳,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治疗宜健脾益气,平肝熄风,可选用六君子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4.阴虚风动型:患儿抽动症状时轻时重,伴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治疗宜滋阴潜阳,熄风止痉,可选用大定风珠加减。中药治疗强调个体化,需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方剂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小儿抽动症的食疗方推荐:

 
 
 

儿童的抽动症治疗过程中,大多服药困难,且本病发病缓、病程长,需长期服药,而中医食疗法在此显示了其显著优点,易被小儿接受、易长期服用,故分享几个小儿抽动症的常用食疗方:

 

1.莲子百合炖瘦肉汤:
• 材料:瘦肉、百合15g、莲子10g。
• 做法:将瘦肉、百合、莲子一起加水炖汤。
• 功效:具有健脾补肾、定心安神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
2.茯苓山药粥:
• 材料:茯苓粉10g、新鲜山药15g、玉米面。
• 做法:将茯苓粉与新鲜的山药、玉米面一起煮粥。
• 功效:可以健脾助运、消除痰湿,有助于抽动症患儿调理脾胃功能。
3.清蒸鱼:
• 材料:鲜鱼(尤其是海鱼)。
• 做法:将鲜鱼清洗干净后清蒸食用。
• 功效:鱼肉中含有大量对智力发育有帮助的营养物质,清蒸食用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营养成分,有益智作用,对抽动症患儿有益。
 

小儿抽动症的非药物疗法:

 
 
 

1.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小儿抽动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灸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 主穴选择:常用穴位包括风池、百会、太冲、合谷、内关等。风池穴位于项部,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醒脑开窍的作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具有升阳举陷、镇静安神的作用;太冲穴位于足背,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解郁、平肝熄风的作用;合谷穴位于手背,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的作用。
• 配穴选择: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可选用相应的配穴。如抽动部位在面部,可加刺迎香、四白等穴;抽动部位在四肢,可加刺曲池、足三里等穴;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者,可加刺神门、三阴交等穴。
• 针刺手法: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时,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对于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患儿,可采用浅刺、轻刺或不留针的方法;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强的患儿,可采用深刺、重刺或留针的方法。同时,还需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需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适时调整穴位和针刺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患儿的身体特定部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 头面部推拿:以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等手法为主,旨在醒脑开窍、疏风解表。
• 四肢部推拿:以揉、捏、搓、抖等手法为主,旨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如揉捏上肢的曲池、合谷等穴,可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揉捏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可健脾益气、调和阴阳。
• 背部推拿:以捏脊、揉背俞穴等手法为主,旨在调和脏腑、增强体质。捏脊时,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自下而上进行,可刺激背俞穴,调节脏腑功能;揉背俞穴时,重点按摩肺俞、脾俞、肾俞等穴,可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推拿治疗小儿抽动症,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患儿的皮肤和肌肉。
3.拔罐与刮痧治疗
拔罐与刮痧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在小儿抽动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拔罐疗法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刮痧疗法则通过刮拭皮肤,使局部产生瘀血或充血,达到驱邪外出、疏通经络的作用。
• 拔罐治疗:常用穴位包括背部膀胱经、督脉等。拔罐时,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罐型和拔罐时间。对于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患儿,可采用小罐、短时间拔罐的方法;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强的患儿,可采用大罐、长时间拔罐的方法。拔罐后,需注意局部皮肤的保暖和清洁,避免感染。
• 刮痧治疗:常用部位包括背部、四肢等。刮痧时,需使用专用的刮痧板或刮痧器具,沿经络方向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刮痧力度需适中,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刮痧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痧痕,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
拔罐与刮痧治疗小儿抽动症,需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部位和力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小儿抽动症的案例分享:

 
 
 

患儿张某,男,6岁,症状表现:频繁眨眼、咧嘴、耸肩,动作快速而不自主,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安稳,纳食一般,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为抽动症(肝风内动证)。予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g,钩藤9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栀子6g,黄芩6g,川牛膝6g,杜仲6g,益母草6g,桑寄生6g,夜交藤6g,茯神6g。)同时,建议患儿在我院小儿推拿室接受推拿治疗,主要的手法是开天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替向上推至前发际,推30-50次。此穴位位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可醒脑安神,帮助缓解抽动症状);推坎宫(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推30-50次。其位置在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能疏风解表,调节眼部抽动);揉太阳穴(用两手中指指腹按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揉30次。太阳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可清肝明目,缓解眼部不适);揉百会穴(用拇指指腹揉患儿头顶百会穴3-5分钟。百会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中点处。能升阳举陷,安神定志,对整体抽动症状有调节作用);按揉风池穴(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1-2分钟。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可疏风清热,平肝息风);捏脊(自尾椎骨端向上捏至大椎穴,反复5-7遍,手法由轻到重。可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七天后,患儿家长告知,孩子眨眼、咧嘴次数略有减少,耸肩频率稍降,睡眠稍有改善,但仍较易惊醒,纳食稍增,大便仍偏干。于是,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柏子仁6g,火麻仁6g以润肠通便。手法推拿治疗加揉内关穴,用拇指指腹揉患儿双侧内关穴1-2分钟。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宁心安神,调节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和抽动症状。
一周后,第二次复诊时,患儿症状进一步好转,眨眼、咧嘴动作已不频繁,耸肩偶尔出现,情绪较前稳定,睡眠质量提高,纳食正常,大便通畅。再次调整治疗方案,中药方去栀子、黄芩,加太子参6g以益气健脾,巩固疗效。手法推拿治疗减少推拿次数,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穴、揉百会穴、按揉风池穴各20次,捏脊3遍,揉内关穴1分钟。
又过了一周,第三次复诊,患儿抽动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注意力较前集中,睡眠安稳,纳食佳。停服中药,安排每周进行2-3次保健推拿,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穴、揉百会穴、按揉风池穴各15次,捏脊3遍,揉内关穴30秒,持续一个月,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心理调适与家庭护理也是治疗小儿抽动症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告知家长,需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正确看待患儿的病情,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过度关注: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
二是培养兴趣爱好:鼓励患儿参加体育活动、绘画、音乐等兴趣小组,转移注意力,缓解抽动症状。
三是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四是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食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枸杞、菊花、山药、红枣等。
五是定期复诊: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定期到中医医院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具有独特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小、注重整体调理等。然而,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疗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等。小儿抽动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患儿提供了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中医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和患儿的耐心与坚持。通过中医的精心调理与家长的悉心照料,相信越来越多的患儿能够重拾健康与快乐,迎接美好的未来。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