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精神疾病患者,该如何陪伴护理?
2022-10-19 09:14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导语: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为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精神需求,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推出系列心理健康科普,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

提到精神疾病,大家常常把“它”与神志不清、狂躁发疯、甚至动手伤人联系在一起。但其实精神疾病的表现不仅仅如此,而且它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治疗周期也十分漫长,多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后,还要回家继续维持治疗。那么,家有精神疾病患者,亲属应该如何做好护理呢?本期好医声科普邀请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主任护师杨波,为大家分享相关护理知识。

图片

杨波,主任护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

重庆市优秀医务工作者,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重庆市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从事精神科护理、护理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二十余年。

主要学术任职:中华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身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护理学会精神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卫生协会护理分会精神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精神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员、重庆市医院管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不同精神疾病患者需“对症”护理
 

杨波介绍,我国精神病疾病分类和诊断指南,把精神障碍分成十大类三百多种疾病。每种精神疾病都有其对应的临床症状表现,针对每一症状类型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大家需要注意。

1.兴奋躁动患者:协助其冷静,提供简单、安静、素雅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不与患者过多的交谈或争论,可采用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宣泄和消耗其精力和体力。同时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协助其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患者肇事肇祸。需要注意的是,家属决不能采用打骂、捆绑、体罚的方法来制约患者,否则不但无助于控制病情,反而会加重病人的躁动症状,增加敌对情绪。 

2.幻觉妄想患者:幻觉是十分危险的症状,患者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幻觉的支配,因此要严防因幻觉妄想导致的自杀、自伤、冲动伤人行为。家属要肯定患者的感受,不与患者就幻觉内容进行争辩,而应当给予安慰和支持。注意不要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或说笑,减少不良刺激。可以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愿意倾听时对其病态体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3.抑郁的患者:要特别留意环境的安全,防止出现患者利用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导致自杀自伤的情况。家属需要学会一些沟通技术,尽量避免暗示性的问题,要敢于、擅于与患者讨论自杀问题。了解患者目前的情绪,鼓励患者自我表达与沟通,参与适当的社交互动活动,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外部压力,增强患者自身的内部抗刺激能力。这有助于减少患者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促进精神症状的消退。

4. 器质性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证饮食、睡眠等基础生活护理。加强对物质成瘾危害的宣传,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特别留意针对精神活性物质急性中毒的处理及出现戒断症状的处理,必要时联系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5.木僵、亚木僵患者:将患者安置于安静舒适、光线柔和,便于观察照顾的房间内,防止患者突然冲动伤人或被其他人伤害。做好患者口腔、二便、饮食等生活护理,防止褥疮。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意识状态是清楚的,切忌在患者床头窃窃私语,家属应当在进行各种生活护理操作前,给予必要的解释。充分进行正性的心理暗示,诱导患者与现实进行链接。

 
日常家庭护理应注意这六点
 

良好的家庭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精神障碍患者的复发率,减轻残留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最终获得康复的机率。因此,日常家庭护理在患者全生命周期中显得格外重要,家属需要积极参与并学习一些基础的护理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活上,提供安全、简洁、安静的居住环境,督促和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确保患者的健康饮食,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在睡前进行激烈运动或服用兴奋性的物质,若入睡困难可协助患者做松弛训练或听催眠曲,必要时可用药物。

2.注意安全防范,让患者远离可能造成自伤或伤人危险物品。危险物品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对相关危险物品进行等级分类,可直接威胁致命的物品属于一级危险物品(例如刀具、绳索、玻璃陶瓷制品、大剂量的管制药品等),患者处于病情波动期时是绝对不能接触此类物品的,要注意避免患者在此期间获取到可以伤害自身的危险物品导致不可控的后果。另外,有严重对外、对内攻击行为患者必须24小时不间断安全看护。 

3.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尤其要关注患者有无自杀先兆!一般情况下,患者自杀之前往往会将自杀的念头告诉家人或者有异于平时的反常表现:包括疾病突然好转、交代后事等。遇到这种情况,家属要特别小心,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必要时让患者住院治疗。若出现睡眠异常、无明显原因的情绪变化、生活由主动变被动、兴趣突然减退等均可能是疾病复发的先兆。倘若出现躯体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判断是药物副反应还是本身的躯体疾病导致,而精神症状的复现则应立即带患者去医院就诊。

4. 规律服药对患者的病情稳定控制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对药物的管理及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用药情况,防止患者藏药或扔药。对患者做好药物解释工作,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恶心、口干、便秘等药物不良反应,告诫患者切忌私自停药或增减剂量,同时做好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监测。

5.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缓解患者内心的痛苦。要给予患者表达的机会,通过谈心,合理沟通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加社交活动,并教会患者一些应对应激的技巧,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6.当患者出现冲动、自杀、自伤等紧急意外事件时,要保持冷静,一边紧急呼救一边现场急救。若不会可以视频连线工作人员在线指导,会极大提高抢救的成功概率。家庭成员提高有关精神疾病知识、掌握康复技能,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为此目标的达成做出更多的努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庭护理并不仅仅是“家属护理”,同样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帮助,患者的家属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在出院后,护理人员会通过门诊、座谈、电话访问或家访等形式进行随访,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用药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并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以及家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患者和家属,应该积极配合护士的上述工作,并主动提供有关病情、用药反应以及家庭问题方面的情况,从而获得相应的指导,并更为有效地进行家庭护理。

 
避坑!照料者切勿走入这些护理误区
 

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只有动员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重视精神疾病康复问题,才能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家庭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在家庭护理方面,照料者往往会走入一些护理误区:

误区一:患者自己配药,自己保管药品

在缓解期,患者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患者就容易出现悲观、绝望等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在精神病患者出院的第一年内,自杀率往往比较高的原因。而且,服用大量抗精神病药物是精神科比较常见的自杀方式。因此,家属不但应该监督患者配药和服药,所有药物应该由家属代为保管,并定时清点存药。需要注意的是,存药不仅指抗精神病药物,还包括家中所有的备用药,这些药在正常剂量内服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囤积较多大剂量服用,可能存在严重风险。

误区二:脱离现实,过分爱护

精神疾病患者回家康复时,很多家属往往认为患者需要长期休息,所以不让患者从事任何家务劳动,也不鼓励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样只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明显下降,从而加重精神衰退。如果患者整天沉迷于自我世界中,还会导致思维完全脱离现实,以致引发幻觉和妄想,进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因此,家属应鼓励患者生活尽量自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误区三:封闭患者

家属通常认为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歧视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从而病情反复发作,所以选择让患者闭门不出,避开一切外界刺激,或是为了防止患者的攻击、破坏行为而限制患者外出。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患者于社会隔绝,进而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加重精神衰退,并增加病情反复发作的风险。因此,家属应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并适时向周围人宣传精神疾病知识,以获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误区四:百般呵护,溺爱

有些家属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的,所以对患者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放纵患者的无理取闹及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患者丧失是非分辨能力,自我控制力进一步削弱,有些患者还认为自己存在特殊身份,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也有些家属有这样的心态:认为患者拖累了家庭,使家人脸面尽失,从而对患者采取排斥和敌对情绪,引起患者自责自卑,甚至悲观绝望。因此,家属对待患者正确的态度就是:关心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放纵,引导患者重新树立信心。

误区五:过度睡眠

部分家属误认为患者整天睡觉、不吵不闹就是好了。虽然睡眠状况的改变是好事,但如果患者过度睡眠会影响其社会功能。患者本身就有消极自卑心理,而过多的睡眠又可能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失望和无助感。这样又会导致患者对服药的敌对情绪,影响到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产生不良后果。因此,睡眠要适当,并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