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 谨记起居调养六原则
2022-08-25 09:29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处暑,即为“出暑”,元代文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终止的意思,表示暑气将结束。“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处暑,农历七月中旬,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将会来临。

 

处暑期间白天热、早晚逐渐凉、昼夜温差大,如此气候环境,该如何养生呢?对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荣晓凤进行了讲解。

 

专家简介

图片

荣晓凤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基础与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委会常务委员。

擅长于中医内妇儿老年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诊治。

 

 

起居调养六大原则

①衣物慎添加

所谓“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即“一场秋雨一场寒”,虽然处暑后气温渐降,但不宜过早添加衣物,建议遵循“秋冻防暑”的原则,中午防暑,早晚加衣宜适当凉爽,夜间睡觉盖薄被以防腹部受凉。缓加衣物可逐渐适应气候由秋季到冬季变冷的过程,增强耐寒能力,也即 “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

 

②睡眠宜充足

处暑后建议睡子午觉,“子”指子时:夜间11点-1点。“午”指午时:中午11点-13点。建议适当增加睡午觉和夜晚睡觉的时间,至少每天多睡1小时,因此可晚上提前入睡,中午坚持午睡。子午时分及时补充睡眠,可消除“秋乏”的疲劳,起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③开窗通风少空调

处暑后只要白天温度不太高,建议少开空调,多开窗通风,让秋凉之气荡涤夏暑之气在房间内遗留的潮热,保证室内空气流动。

 

④情绪宜平和

时至处暑,秋意渐浓,大自然出现一片叶黄树枯的肃杀景象,人们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因此,情绪上切忌大起大落,可多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等,安宁心志,使情绪安静。

 

⑤注意防燥除湿

处暑后天气往往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鼻干燥甚至出鼻血等“秋燥”现象,建议多喝水、多吃粥、银耳汤等,吃多汁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冬瓜、梨子等。处暑温热未褪尽,属于温燥,因此饮食上不宜过于辛辣刺激,如少吃烧烤类食品,避免冷饮凉食、也不宜过多滋腻如肉类等,以防滋生湿热影响脾胃功能。

 

⑥运动锻炼要适量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此时运动锻炼要适度,以锻炼后微汗为度,不宜大汗淋漓,使阳气过度外泄,降低机体抵抗力。建议太极拳、八段锦、体操、慢跑、散步等节奏和缓、运动量适中的运动项目。

处暑预防慢性疾病

处暑后早晚温差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由于常吹空调、电扇和饮冷等,容易引起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病、痛风等的复发,也极易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因此,有慢性疾病患者,处暑期间注意防凉保暖、饮食起居规律、适宜锻炼,睡眠充足,保护人体正气,所谓抵抗力,减少疾病复发。

处暑食谱 推荐“两汤一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处暑正是秋季进补开始的好时机,需要注意的是,进补不宜滥补,不宜大补温燥,以润补为主。下面几款食谱是处暑不错的选择:

 

①百合银耳汤

材料:百合30g,银耳10g,枸杞20g(根据自己喜好增减用量)。

做法:百合、银耳洗净泡发后切碎,锅中加水,放入银耳、百合,大火烧开后,加入少量冰糖,转小火慢熬2小时左右,再加入枸杞熬5分钟,关火。待冷却后盛出,常温食用。

 

功效:滋阴润燥,补肺养心,补气生津。

 

②蘑菇番茄汤

材料:口蘑5个,番茄1个,小白菜100g,嫩豆腐200g,高汤600毫升,芡粉水1大匙,盐适量。

 

做法:将口蘑、番茄、小白菜、嫩豆腐切片;起油锅,加入番茄、口蘑略炒,加入高汤、小白菜、豆腐煮滚,加入马铃薯淀粉水1大匙沟芡,最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③梨粥

材料:梨2个,大米100g。

做法:锅中加入淘洗好的大米加水煮粥,待米熟后下入切好的梨块一同熬煮5分钟。起锅后温食。

 

功效:健脾益气,滋阴润燥。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