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防控抓好5大重点
2020-07-01 16:43 来源:重庆日报

      6月30日,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6月29日0—24时,我市无本地和境外输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报告,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为英国输入)。我市将持续做好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的疫情防控及环境卫生管理与消毒,同时专家建议广大市民养成戴口罩的日常习惯。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

  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处长李畔介绍,6月29日0—24时,我市无本地和境外输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报告,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为英国输入)。

  截至6月29日24时,我市现有境外输入在院确诊病例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例;无本地在院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尚有无症状感染者11例,其中湖北省输入3例(分别为渝中区报告1例、渝北区报告1例、荣昌区报告1例),境外输入7例(分别为英国2例、苏丹2例、印度3例),本地原有1例(为长寿区报告),11例无症状感染者正在接受医学观察;截至6月29日24时,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5390人,已解除医学观察25355人,尚有35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当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一些地区连续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防控工作决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李畔表示,要继续坚持常态化精准化防控,切实加强入境人员闭环管理,落实入境人员检测、接运、留观、隔离、治疗等措施,严防境外疫情输入蔓延;要紧盯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和社区、厂区、校区、景区、商区、院区等公共区域,严防聚集性、关联性感染风险,严防疫情反弹。

  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如何防控,专家给出5点建议

  就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和社区、厂区、校区、景区、院区等公共区域的疫情防控,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博士宿昆给出5点建议:

  持续开展重点生鲜食品、环境和从业人员的连续、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调查处置。重点场所和公共卫生区域的从业人员,要开展自我身体健康状况监测,避免带病上岗,生病后及时报告和就医。

  在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的出入口,继续落实所有进出人员的体温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发热病人,禁止发热病人进入,促使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要佩戴口罩。市民要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手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眼、鼻粘膜易引发感染。相关部门要落实好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洗手设施、洗手液、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配备。

  加强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的管理,加强通风消毒,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环境卫生水平,清除潜在的病原滋生场所。

  从四个方面做好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市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所副所长、主任技师刘南介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对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零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给大家以警示。

  刘南建议,从四个方面做好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的所有摊位进行全面彻底的环境卫生清理,市场售卖水产品和肉类的区域及公共区域是消毒重点范围,消毒的重点对象为地面、操作台面、运输车辆及宰杀、称量工具、生鲜冷冻食品包装等,对市场内公厕、水池、垃圾桶、活禽宰杀点等基础设施进行清扫保洁。

  企事业单位要重视环境卫生和消毒,对车间、厂房、办公室、宿舍、食堂等人员较集中的场所环境进行大扫除,加强场所内自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规范空调运行的管理与使用。

  对公共交通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与消毒,经常换气通风。超市、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做好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加强洗手设施、卫生间、下水管道等的卫生管理。社区、厂区、校区、景区要落实自主保洁制度,确保有专人负责,定时定点清理垃圾和废弃物,消除卫生死角。

  针对消毒对象和消毒现场的不同,应选择高效、可靠的消毒方法,化学消毒时可使用含氯类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等,对地面、墙面、台面等可采用喷雾或擦拭消毒,对小件物品如案板、宰杀工具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等消毒方法,门把手、扶手、公平秤、水龙头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消毒作用一般不少于30分钟,之后使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

  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少聚集、多通风等防护行为要保持

  “通过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也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但随着疫情的平稳,部分人的防护开始松懈了。”刘南建议大家把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防护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甚至是一种文明风尚。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少聚集、多通风等要继续保持。

  重庆市法定传染病分析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全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对预防新冠肺炎有效,对预防流感、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现阶段,市民该如何做好常态化的防护措施?刘南表示,首先,要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一般人群选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即可,戴口罩注意口、鼻都要覆盖。在室外空旷、通风良好、保持社交安全距离情况下,以及私人空间内如家里、私家车里等不需要戴口罩。

  其次,保持手部卫生非常重要,这是减少接触传播的主要手段。除“饭前便后”要洗手外,接触公共物品后、外出归来等都要及时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剂洁手;如果怀疑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必须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等处理。

  此外,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对于有条件的餐饮、美容美发、图书馆、美术馆等场所以及公园、景区等休闲娱乐场所,可通过预约、限量、错时错峰,采取网络购票和在线支付等方式,控制人流密度,避免人员聚集。

  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如何做好防控?

  ●持续开展重点生鲜食品、环境和从业人员的连续、动态监测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调查处置

  ●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的出入口,继续落实所有进出人员的体温监测制度

  ●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要佩戴口罩

  ●相关部门落实好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洗手设施、洗手液、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配备

  ●加强通风消毒,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个人如何做好常态化的防护措施?

  ●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一般人群选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即可,戴口罩注意口、鼻都要覆盖

  ●保持手部卫生,接触公共物品或部位后、外出归来等都要及时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剂洁手

  ●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