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 | 厉害了!战疫中的“中医力量”
2020-03-12 12:50 来源:七一客户端

▲李延萍(左一)正在工作

      春雨至,万物生。

      重庆市中医院行政四楼办公室内,重庆市疫情防控中医药科技攻关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延萍猛地一吸鼻翼,止住滑落的泪水。她拿起手机,不停地点击着屏幕,群发:好消息,项目组研制的“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两个中药制剂终于获批。

      推出新冠肺炎防治方案、第一时间介入救治、派遣人员驰援湖北后,重庆的“中医力量” 又一次为战疫作出贡献。

      窗外,鸟儿唱响着清脆的歌声;坪地上,被碎石压着的小草冒出了“头尖儿”,这一切都彰显着春天的力量。

       医者职责,催生成果

▲李延萍(左一)和同事讨论疫情

▲疫情发生前的李延萍

      时钟拨回至1月22日下午2点,重庆市卫健委会议室内,一摞摞资料堆放在长方桌上。

      桌旁,20名“一号难求”的中医药专家正争得面红耳赤:“这属寒湿疫,应驱寒湿”“是瘟疫,应清热祛湿解毒”“是体内正气虚,要扶正气”……

      为更好发挥中医力量,保障人民健康,这天,由李延萍挂帅担纲的“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研究与应用”项目,正在激烈讨论。

      专家们意见不一,场面几近失控。当然,这是尊重生命应有的态度。

      作为组长的李延萍,综合专家意见、结合病例分析、借鉴他省方案,划出重点:新冠肺炎符合“疫病”特点,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兼顾化湿、去邪、泄浊等,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用药上必须安全有效,兼顾口感、药价,故用药数量亦少、剂量亦轻。

      5小时后,精挑细选、悉心甄别的“良心处方”出炉:数量由15味药降至10味,价格也大幅下降,预防处方仅需8元左右。

     “来来来,大家吃点盒饭垫肚子。”晚上7点30分,讨论会在“吃饭”的吆喝声中圆满结束。

      挽救生命,从来争分夺秒。李延萍婉拒了送餐同事的好意,起身离开。她左手拿上一摞资料,右手拨着电话:请立即通知煎药房,今晚务必根据我微信发你的方子把药熬好。

       深夜里的重庆主城区显得静谧而寒冷,而市中医院行政办公楼三楼的灯还亮着。

       办公室里,李延萍正撅着嘴唇品着手中杯子里的药水。她抿了抿嘴,直起背,用笔郑重地在“治疗处方”一栏画了一道勾——此方可用。

     “试服后,你出汗多吗?”“大便次数增加没?”临床试验中,李延萍像个侦探,询问、捕捉服用者饮食、舌苔、大小便等每一处微妙的变化,根据变化再调整药方。原定黄芪用量15克改为10克,忍冬藤换成连翘等。

       查看、更正药方、讨论、会诊,几轮下来,原定与2月中旬推出的重庆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于1月30日问世,整整提前半月有余。

       随后,24万余付中药被送往全市各地,4万人受益,57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中医药参与532人,治愈出院411人。

       数十个熬更守夜,李延萍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远不止此:

       ——成功研制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2个中医药制剂,并通过审批,投入使用。

       ——提出中医药康复建议方案,已被市卫生健康委推荐使用。对比后来国家发布的中医药康复方案,二者的契合度达到90%。

       ——研究制作出包含八段锦视频、艾灸使用视频、心理康复音频等的“中医康复包”。通过动作、音乐、呼吸、穴位进行治疗,大大缩短了重庆4个定点集中收治医院患者的治疗时间。

      生命,是一树花开,可安静寂寞,亦可热烈绚烂。李延萍胸前的熠熠生辉的党徽指引着她,坚定选择后者。但她很谦虚,“比起前方以生命赴使命的英雄们,我做的这些真不算什么”。

      谈话间,李延萍拿出手机,给即将赴前线的医护人员发了条信息:转兄弟姐妹们,在前线,望发扬重庆中医精神,盼平安归来。

      用心护理,带来捷报

▲刘芮佚(右)在抗疫一线

▲刘芮佚

      这几天,湖北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轻症组护士刘芮佚,一直在隔离病区里寻找不时出现在治疗室桌上的热干面、鸡蛋、稀粥的主人。

      23床的患者给刘芮佚使了个眼色,指向24床。

      24床,住着80多岁的张婆婆。因感染新冠肺炎,基础疾病较多的张婆婆常出现吃不下饭、高热间断、咳嗽不止、呼吸困难的状况,身体很是糟糕。

      陪床的爷爷感到心焦,他常站在窗边蹙着眉头,不住地叹气。

      细心的刘芮佚知道,婆婆是爷爷的精神支柱,婆婆好,爷爷才会安心。她更知道,中医护理,讲究从心开始。

      于是,刘芮佚常和队友们一起,给爷爷讲讲笑话,聊聊那些打败疫情的故事。动情时,她们还来了段歌舞表演——你笑起来真好看。

      重重的防护服里,刘芮佚等人的舞姿显得蹩脚,三层口罩后发出的音调,更不在线。爷爷却被逗乐了,他拍拍她们的肩膀说:“姑娘,谢谢你们,我没事了。”

     “病人一旦进入隔离病区,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照料衣食起居甚至是处理大小便,都是我们分内的事。”针对患者因为胃肠道不适导致的进食较少、情绪低落、失眠等情况,在护士长熊恩平的带领下,刘芮佚和队友们一起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热奄包、八段锦、音乐疗法等“十八般武艺”,来缓解和改善患者的情况。

      几天后,爷爷跑到她们面前,喜笑颜开:“闺女们,婆婆今天又比昨天多吃了几口!”

      就这样,“随时可能上呼吸机”的张婆婆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进食量从过去的每日一餐进步到一日三餐。

      不仅如此,隔离病房里捷报频传:一名30多岁的患者经过联合治疗,5天后,胸部CT大部分病灶已经消失;一名65岁的阿姨在经过1个月的综合治疗后,已经治愈出院……

    “胜利”总让人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

      防护用品紧缺,刘芮佚和队友们就少吃饭、不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没有中心供氧,她们二话不说,搬着上百斤的氧气筒,就往外走;没有多余的工作人员,她们就充当消毒员、清洁工。

       2月14日晚上7点左右,刘芮佚在搬运氧气筒后,顿感缺氧。值班医生孙小平、护士长刘爱群以及护士梁婷赶紧跑到她身旁,为她检查身体、准备糖水、按压穴位。

       十几分钟后,刘芮佚有些恢复,刘爱群说:“不要忘了,你不是‘奥特曼’,身上没有铠甲护身。”

      缓解的刘芮佚声音有些轻弱:“我知道,即使我倒下,战友们定会设法救我。只是,我没有坚持到最后……”

      看着这些,80多岁的老两口很心疼。往后的早餐中,爷爷总会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悄悄地放在治疗室桌上,想起医院的相关规定,老人又悄悄用旧报纸遮掩。

       老人知道,孩子需要营养。但他忘了,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刘芮佚和队友们无法进食。

       辨证施治,发挥优势

▲周玉玲(左)检查患者身体状况

▲周玉玲

       周玉玲走进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时,1床的老人正咳嗽得厉害,双手不停拍打胸口。

       一旁的仪器显示,血氧饱和度已从常人的95%以上掉到84%。周玉玲意识到,患者缺氧严重,情况很危急。她快步上前,检查呼吸机和氧气瓶后,调整老人睡姿、头部位置,使老人的气道打得更开。

       经过10多分钟的抢救,老人脱离危险。

      周玉玲早已浑身是汗。身着防护服,连续工作6个小时甚至更久,让这位身材纤细的女子,浑身湿了干,干了又湿。坐在板凳上,她许久才缓过劲来。

      随后,周玉玲将患者入院以后半个月的出入量、治疗过程、各种检验检查结果,重新以一个中医重症医生的思路进行梳理,调整方案进行施治。

      第二天早上交班时,护理说:“1床挺过来了,血氧饱和度90%,有好转。”

    “我的处理没有错!”周玉玲是重庆市中医院急诊ICU主治中医师,来此支援已经近一个月,她负责隔离2病区,共31人。

      针对救治中遇到的问题,周玉玲想了不少办法。根据中医辨证理念,她把病人分为寒湿郁肺证、温热蕴肺证、湿毒郁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5个证型,并进行中医质量化评分,辨证施治。在她的治疗下,1例危重症、2例重症都转为轻症,治愈出院12例。

       周玉玲直言:“孝感,没白来!”

       蒋红梅也有着同样的回答。2月2日,她选择逆行,从重庆市中医院飞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只给女儿留下一句“妈妈食言,不能陪你了”。

▲蒋红梅(右)在抗疫一线

      中医人从来都坚信: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为12床的爷爷打留置针时,蒋红梅发现跪地进针是“秒入”的最好姿势,获得爷爷点赞;带领患者跳中医保健操、听五行音乐,一遍遍地讲解原理、作用和注意事项,病区的首个出院患者对她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为食欲不振的老人寻觅水果、甜点,她成了他们口中的“姑娘”、心中的“孩子”……或许这就是中医精神的无限魅力。

      在湖北的夜里,蒋红梅也会想念,母亲炖的鸡汤总是色泽金黄、味道鲜香,重庆火锅里的花椒辣椒永远那么“酸爽”,女儿的简笔画里永远有妈妈的“C位”。

      但蒋红梅必须负重前行,因为有众人的“神助攻”。在后方,重庆市中医院将鸡汤、火锅等物品邮寄过来,把她的念想统统变为现实;在前线,武汉咖啡馆老板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送去7000多杯“武汉拿铁”,甚至喊话“就算店垮,最后一杯咖啡也给医生”。

      因为,武汉的“家人们”和她相约,春暖花开时,同看樱花、吃热干面。

      更因为,2月25日,蒋红梅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红梅(右)加入中国共产党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