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行: 博极医源传薪火 精勤不倦育人才
2023-11-29 10:45 来源:宣教中心编辑部


王竹行

重庆市名中医

重庆市针灸推拿学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

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首席专家

 

家藏医书 结缘中医

1963年,王竹行出生在重庆市北碚区一个医务工作者家庭。由于母亲在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父亲又喜欢气功、武术,家里书架上的《黄帝内经》、气功杂志深深的吸引了幼年时期的王竹行。

“父母也希望我学医,因为我是在医院长大的孩子。”

1979年,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中,王竹行如愿考入了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中医专业,学制5年。

在著名中医针灸专家杨介宾、中药学奠基人凌一揆、中医内科学教授李明富的教导下,王竹行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基本功。

1984年,王竹行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现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工作。

潜心钻研 妙手仁心

在针灸先辈万云程、柳励吾、张邦燊等学术经验的影响下,王竹行将针灸、中药、现代医学知识融汇贯通,大胆创新,付诸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已的学术思想。

“虽然我们无法目睹和复制古代诊治疾病的过程,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依然适合现代,因此,学习中医要有悟性,既要尊重传统,也要面对现实,不能食古不化。”王竹行对中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脏腑经络并病”的态势,脏腑经络依靠经络系统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倡导针灸疗法在外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中药在内调理脏腑、补虚泻实,以重建人体内外及阴阳平衡的理念。临床上强调人-病-症-证的辨证统一,技法方药并重。对不寐、痿病、痹病有独到见解。

1984年,王竹行(三排左五)毕业时与老师国医大师刘敏如(二排左五)、著名中医针灸专家杨介宾(二排右三)、中医内科学教授李明富(二排右八位)等合影。

可除病痛者,曰药;可救疾苦者,为医。“一个成功的医生,首先要感谢她的病人,给了她一些认识疾病的机会。”王竹行常常感叹到,很多疑难杂症的患者常常都是多方求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动的选择中医。所以她十分体察患者的疾苦,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的负责,仔细了解他的疾病特征,根据治疗后的反馈调整治疗方案。

运动神经元病是国际公认的“神经系统绝症”,据统计该病的患者生存期一般在3-5年。患者郑某通过王竹行首创的“分期辨证论治”方案,病情得到有效治疗。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郑某已至耄耋,日常生活仍可自理,堪称奇迹。

“很有用,感谢王主任,是王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不然我早就已经没在这个世界上了。”患者郑某说起王主任就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勇担重任 收获硕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深入内地,“针灸热”勇立潮头,走向世界。“下海潮”、“出国热”在中医界悄然出现,一时间人心浮动。当时,也有在国外的同学诚挚地邀请王竹行出国发展。刚刚接手针灸科主任工作的王竹行深知老一辈针灸人吴棹仙、柳励吾、万云程等辛苦建立起来的重庆地区最早的针灸科十分不易,她认为巴渝针灸还有很多绝学没有传承下来。“当时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坚守,这也是一种信念吧,就是觉得自己内心是要去尽那份责任。”王竹行婉言谢绝了同学的邀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

谈起当时针灸科的情况,原针灸科主任王毅刚还记忆犹新。“1992年,我担任中医研究所副所长的职位,针灸科所有的工作,包括临床、科研、教学的重担就落在王竹行主任的身上。”

为了把针灸科建设好,王竹行攻读硕士研修班,向国医大师、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名家名师学习,收集前辈的经验、挖掘经典、钻研特色针灸技术、引进和培养人才,科研临床两手抓,点滴积累,和医院一同成长。

王毅刚介绍,那段时间,王竹行也经常来找他,一起探讨针灸科的发展、技术力量的整合、研究课题的报批等问题。在王竹行的带领下,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就有30余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9项,发表交流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7部,教材1部。她的学术思想,广受同行赞誉,也多次受邀赴意大利、新加坡、美国等地讲学和学术交流。“后来,我们医院的针灸科变成国家级的重点专科、重点学科,都是在她的努力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王毅刚对她称赞不已。

如今,针灸科已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重庆市中医名科、重庆市中医药创新团队。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含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重庆市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针灸专业)、重庆市中医(痹病)特色诊疗技术工程中心等学术技术平台的建设。

身穿白衣 心有锦缎

2019年—2022年,我们与新冠疫情共存,我们与新冠疫情搏斗,按照防控要求,有时候医院门诊和住院部会分别实行闭环管理。

在针灸科,老年及行动不便的病人多,很多病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出院,住院部需大量的人力维持,夜以继日的超负荷运转,工作强度年轻人都难以承受。年近花甲、身患高血压的王竹行始终和年轻医生一起,齐头并进,奋战在一线。

王竹行给患者行针

“有一段时间我和王主任一起上门诊,经常都是从8点多钟一直工作到下午,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回忆起疫情期间的工作强度,针灸科主治中医师王韵几度哽咽,“还有一次我们工作到下午4点多,我们两个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王竹行深切体谅大家的身心疲惫。她对大家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同志,在保证防控安全的情况下,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轮休一下”。那段时间在外地进修的年轻医生周熙,看到工作群里的信息,既惊讶,又心疼。“疫情封控期间,门诊的防护物资和日常的生活物资需要转运,由于人手不够,王主任常常推着沉重的物资来回转运。”

就这样,王竹行无论在科研、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为年轻人起着表率作用。

用心浇筑 薪火相传

王竹行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近40年,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她和团队获得的荣誉和患者的赞誉不计其数。在科室同事眼里,她热爱中医事业,专心学术研究,为人淡薄超然,心系后辈成长,言传身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数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传授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先后培养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骨干人才1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名,针灸博士后2名,重庆市中医高级人才1名,国家级及市级师带徒12名,院内青年拔尖人才3名。

2023年,针灸科医生团队合影。

“王竹行主任对工作要求非常高,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一些针灸的手法、技术,她都会手把手的教我们,让我们一个一个的过关。”作为王竹行的学术传承人,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周熙也是她一手带出来的。

2020年以来,通过建立王竹行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已形成了以苟春雁主任中医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共20人。包含: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8人。

团队成员王韵感慨,“这些年,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把科室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培养。对我们下一代年轻的医生,也是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培养,一点一滴的教,希望我们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

今年3月,王竹行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60岁,原本可以颐养天年。然而,王竹行却选择了重新回到一线临床。为此,医院特地为她颁发了“首席专家”的聘书。

2023年,院长左国庆为王竹行颁发首席专家聘书。

“现在针灸在国外十分火热,有的国家还想撇开中国的原创性,另外命名来推广。”王竹行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她和老一辈的中医专家都为针灸的未来不免有些担忧,“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危机,我觉得我们要做得更好更强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我也希望通过工作室的正面引导,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在王竹行的内心深处,传承、弘扬中医药精华,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和发展,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每一个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