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卫生健康移动版

重庆卫生健康 > 一线传真 >

万盛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创新科普让急救教育“活”起来

“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每分钟,注意观察胸廓起伏!”在万盛职教中心急救培训室里,16岁的孙同学正跪在模拟人一侧,在老师的指令下专注练习心肺复苏。
图片
这样的“沉浸式”急救课,如今已成为该校课后服务的“爆款”课程——自万盛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创新推出“急救技能进校园”项目以来,像孙同学这样掌握急救技能的青少年已超1100人,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了“生命教育+技能培养”的鲜活样本。
 
政策引领:
在“减法”中做“加法”,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为破解“双减”后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实践性不足等问题,万盛经开区卫生健康局联合区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区教育局、区科技局、万盛职业教育中心,将专业急救教育资源引入校园。通过“部门主导+基地实施+学校配合”三方联动机制,开展“急救技能进校园”系列培训活动,将急救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时段,探索出一条“政策落地+生命教育+技能培训”的特色育人路径。
 
模式创新:
“三段三阶”教学法,让急救教育“活”起来
该基地突破传统科普单向灌输模式,打造“理论科普-模拟实操-场景考核”三段式培训模式,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认知-技能-应用”三阶能力提升路径。首先通过趣味化理论输入,采用3D动画演示心脏骤停原理,结合“校园运动损伤”等真实案例,开发《急救小课堂》系列微课22期;其次采用标准化实操训练,配备高仿真模拟人、创伤模具等专业教具20余套,确保每位学员实操训练不少于2次;此外还有实战化场景考核,设置“运动场馆猝死”“食堂异物卡喉”“实验室化学品灼伤”等6类校园突发场景,学员独立完成“评估-呼救-施救”全流程处置。
 
成效辐射:
从“学会”到“会教”,构建社会急救生态圈
据介绍,该项目实施一年以来,万盛经开区已成功构建“教育-辐射-反哺”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标准化培训,参训学生CPR操作合格率从12%大幅跃升至85%,气道梗阻处理正确率从零提升至88%,急救技能掌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依托“急救小老师”培养计划,200余名学生通过互助教学模式,带动全校师生系统性掌握基础急救技能;“急救技能进家庭”活动进一步辐射300余个家庭,显著提升全民应急救护意识。同时,项目联动万盛经开区红十字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单位,组建由28名专业医护人员构成的“校外急救导师团”,构建起“专业机构+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推动急救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形成可持续的全民急救能力提升生态。
下一步,万盛经开区将系统化推进急救教育普及,构建“基地示范+校园实践+家庭联动”全域网络;深化职教改革,将急救培训纳入学分管理,形成“在校学习-技能认证-就业赋能”闭环培养机制;整合医疗、教育、社区资源打造“急救科普日”区域品牌,通过主题宣传、家庭技能大赛、社区演练等活动,放大“教育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辐射效应,让急救知识成为全民素养。
(责任编辑: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